西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12.24][中国][剧情][北京你好][HDTV-R/800M][中字][无水印1024分辨率]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2.24][中国][剧情][北京你好][HDTV-R/800M][中字][无水印1024分辨率]


◎译  名 北京你好
◎片  名 Hello Beijing
◎年  代 2005
◎国  家 中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中文
◎文件格式 HDTV-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01:32:25
◎导  演 金琛 Chen Jin
◎主  演 赵知博 Zhibo Zhao
      孙强 Qiang Sun
      余皑磊 Ailei Yu
      吴超 Chao Wu
◎简  介 
  北大校园里,一次“反对战争”的主题同学聚会上,文学院在读博士穆鱼认识了自称是文学青年的边红旗。边红旗会写诗,尤其是即兴创作的诗歌,那恣意飞扬的才情,让谁也不会把他和制卖假文凭的人联系在一起。因为穆鱼,边红旗结识了与穆鱼同住一屋的北大法学院在读博士孟一明。孟一明远在老家的妻子沙袖来北京时,穆鱼、边红旗、孟一明合租了一个平房院,开始了一段外地青年“北漂一族”的生活。
  有了沙袖,三个追求各自梦想的外地人的生活开始有了生气,尤其是孟一明的日子,滋润而惬意。三个人中,除了穆鱼一头扎在自己的文学梦想里,不怎么出门外,边红旗和孟一明难得在家呆着。边红旗要挣钱,要出去提心吊胆地兜售假文凭,孟一明要给研究生代课,还要完成院里领导随时赋予的额外任务。忙碌之间,谁也没有在意沙袖的感受和悄然发生的变化。
  沙袖在老家是幼儿园的老师,能歌善舞。看着身边三个为各自梦想忙碌的男人,... (展开全部)   北大校园里,一次“反对战争”的主题同学聚会上,文学院在读博士穆鱼认识了自称是文学青年的边红旗。边红旗会写诗,尤其是即兴创作的诗歌,那恣意飞扬的才情,让谁也不会把他和制卖假文凭的人联系在一起。因为穆鱼,边红旗结识了与穆鱼同住一屋的北大法学院在读博士孟一明。孟一明远在老家的妻子沙袖来北京时,穆鱼、边红旗、孟一明合租了一个平房院,开始了一段外地青年“北漂一族”的生活。
  有了沙袖,三个追求各自梦想的外地人的生活开始有了生气,尤其是孟一明的日子,滋润而惬意。三个人中,除了穆鱼一头扎在自己的文学梦想里,不怎么出门外,边红旗和孟一明难得在家呆着。边红旗要挣钱,要出去提心吊胆地兜售假文凭,孟一明要给研究生代课,还要完成院里领导随时赋予的额外任务。忙碌之间,谁也没有在意沙袖的感受和悄然发生的变化。
  沙袖在老家是幼儿园的老师,能歌善舞。看着身边三个为各自梦想忙碌的男人,沙袖坐不住了。可当沙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餐馆洗盘子的工作时,孟一明说什么也不让她干,因为在孟一明的眼里,那是丢人的事情。工作不让沙袖找,孟一明又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沙袖,在已婚的边红旗经常有北京姑娘沈丹光顾,孟一明被一漂亮的女研究生爱慕时,沙袖的心理开始失衡。
  为了逃避“严打”,边红旗搬出了合租的平房院。边红旗在外面安顿下来后,穆鱼应约去过一次,那简直就不是人能住的地方。此时,一个“重磅炸弹”在孟一明和沙袖之间爆炸。沙袖有了,可沙袖说孩子不是孟一明的。不是孟一明的会是谁的呢?穆鱼?还是边红旗?当沙袖说是边红旗时,边红旗终究没能逃过严打,被警察封门带走了。
  穆鱼为自己“引狼入室”懊悔不迭,孟一明则在痛苦的挣扎中,不辞而别回了老家。几天过后,当孟一明出现在北京站时,接到短信的穆鱼带着沙袖前来接站。刺骨的夜风中,决定离开北京回老家发展的孟一明,将沙袖紧紧地搂在怀中。沙袖含着热泪,搬开郁结在孟一明心头的块垒。所有的不快,被回家的幸喜冲散,弥漫在寂静寒夜中的,是一个追求梦想的外地歌手吼出的“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北京你好》是青年导演金琛的“北漂三部曲”之一,今年在电影频道播出后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并获得了第14届大学生电影节(2007)最佳电视电影奖。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金琛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北漂”,力图用较为唯美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这些边缘者的爱与痛。
  
片子的出发点是现实主义的,秉承了第六代对当下现实关注的传统,延续了自吴文光《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所开创的“北漂”主题。可以看出,导演在这部片子中力图使用极具美感的视听语言来诠释“北漂”生活的伤感诗意,以一种再造梦境的手法来展现一个关于“北京梦”的故事。遗憾的是,这部片子未能在现实关照与艺术建构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片子在剧作结构和主题上都较为苍白,削弱了影片自身本应承担的文化意义。
  
八十年代以来,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地青年的到来。这些年轻人大多怀有崇高的理想,希望能在北京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些人往往是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固定工作的“三无人员”,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北漂”。更狭义的“北漂”专指漂泊在北京的流浪艺术家,他们多怀有八十年代末文化热潮中遗留下来的对艺术的狂热崇拜和对自由的真诚向往。他们中有诗人、画家、摇滚乐歌手、演员、先锋艺术家等等,这些“北漂”的主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随着时间的推进,整个社会经历了大的结构转型,艺术已经不再像八十年代末那样占据人民生活的主流。在残酷的生存考验面前,“北漂”已经不再作为时代先锋的标志出现,而逐渐成为了一种悲壮愁苦的生活状态符号。1990年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群特殊人群,之后有相继出现了何群《混在北京》、贾樟柯《世界》等反映漂泊在北京的“流浪”者的电影。应该说金琛的“北漂三部曲”(《北京你好》、《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冬天里的一把火》)是“北漂”电影中较为有代表性的片子。在他的“北漂三部曲”中关注到了北漂艺术青年的外在生活状况与内在感情状态,片子多感伤唯美,富有青春气息。导演力图将“北漂”这群流浪北京的理想主义艺术家的无奈与挫败,激情与悲壮用诗意的手法展现出来。这是片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说在视听语言上的确达到了极具诗意的效果,但恰好正是由于这样的诗意营造削弱了片子主题的内涵,相较于其他的“北漂”电影来说在对于展现“北漂”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状况方面显得力度不够。
  
北京你好》讲述了一群偶然聚在一起的文学青年的悲欢离合。片子的开头是让人惊喜的,在北大一次“反对战争”的聚会上作家穆鱼遇见了诗人边红旗。这个诗人不同于以往“北漂”电影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青年们,一出场就亮明自己的另外一重身份——办假证的投机倒把分子——这个角色极具时代特征,有趣、有生命力。这种双重身份的自嘲,是对近二十年来“北漂”现象的反省,也是对变动中的社会状态的反思。这样有力的人物设置在片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也有体现:穆鱼虽是写小说的,却是靠给人写枪稿赚到了第一笔大钱;一明虽是博士,却是因为没有出路才读了博士;沙袖虽然擅长舞蹈却只能找到在餐厅端盘子的工作…….从这些人物的设置上,可以看到影片开头的主要矛盾是集中在人与外界之上,即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如果顺着这组矛盾对抗来推进情节的话,应该说影片会相当好看。可是本片在演进的过程中,片头这组非常漂亮的矛盾设置退居到了次要位置,感情线凸现了出来。片子的重心转移到了一明与沙袖的感情矛盾当中来。片中沙袖从老家来到北京看望丈夫一明,天天在家中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而在大学任教的一明理所当然似的被年轻漂亮又有钱的女学生纠缠。这条感情线铺得相对薄弱又略显俗套,却被安排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如果说影片的侧重点在感情,力图制造一个以感情为核心的爱情片,那这条线又显然做得不够充足。那个插在两人之间的第三者只有两个镜头,一句台词,并没有成为两人之间多大的阻力,也由此不能够担当起矛盾对抗的主要力量这一重任。片中更多可以看到的只是一明与沙袖两人的争吵,有情绪而缺乏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的动作。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只是解释为莫须有的误会,不具备成为收束全片的结构性情节。可见将感情作为主线是本片比较失败的地方,完全游离了主题——即使作为感情线本身来讲,也缺乏应有的力度。而原本有力又有趣的“理想与现实”这对矛盾设置,也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步削弱下来。片中诗人也好,作家也罢,都不因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苦闷;作为博士的一明即使口吃也顺利找到了工作;沙袖更几乎不提自己热爱舞蹈,安心去做一份服务员的工作。片中穆鱼、一明和沙袖共同担当枪手合写了一部枪稿,三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对于轻易到手的钱由衷赞叹,认为“还是北京好”。至此本片已经彻底游离了“北漂”主题,片头的人物设置也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虽然影片力图强调那种现实压力的沉重与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但也同样只有情绪,缺乏动作。片子最后用了一个突然出现的流浪歌手来强调笃信理想的重要性,但放在片子发展到“一明、沙袖决定离开北京回老家”的片尾部分显得十分突兀。这段影像用近似MTV拍摄手法来展现理想实现的幻想,虽然画面华美漂亮,富有视觉冲击力,但在此也只能看作是摄影舞美灯光道具的技术展示,于情节于主题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不具备意义的二流意象在片中多次出现,如沙袖因与一明吵架极度郁闷时突然天降大雪,她不禁露出微笑,在雪中翩翩起舞——这一情节除了能够展示女演员赵知博的优美舞姿外与整个故事毫无关联,与前后段落的衔接较为生硬,让人觉得这个段落仅仅是为了展示而展示,为了“美”而“美”。
  
相较于金琛早年的片子《网络时代的爱情》(1998),本片俨然缺乏了对生活质感的把握,过于主题先行,过于概念化,缺乏情节上、细节上的有力支撑。影片脱离了关注现实、关照漂泊者真实状态的层面,呈现出了一种建构起来的想象中的真实。为什么来北京、支持这些人漂在北京的动力为何、离开北京后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生活——影片并没有回答这些摆在“北漂”面前最现实的问题,而是刻意营造了一种温情脉脉的诗意与浪漫。虽说是想象的真实,但却缺乏想象力,片子陷入了较为老套的情节设置上,成为了公式化的“北漂”生活描摹。在金琛导演的另外一部“北漂”片中《冬天里的一把火》,这种问题依然存在。相比之下,《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是三部片子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它找到“北漂”生活中比较合适的切入点,情节把握上更为有力,并且在现实关照与艺术处理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
 


                                                                                                                                                                                                       

                                                                                                                       
                                                                                                                                                                                                                                                        北京你好.[国语中字.1024分辨率].torrent (64.22 KB, 下载次数: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西西论坛

本网站所有资源来自网络,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立即清除相关链接

GMT+8, 2024-11-28 15:15 , Processed in 0.2124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